Portrait de Mademoiselle Dugazon

After Louise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

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

Sèvres, France

Circa 1870

The Bust Height: 84 cm, Width: 53 cm, Depth: 46 cm

The Pedestal Height: 107 cm, Width: 33 cm, Depth: 33 cm

杜加松夫人胸像

根据路易丝-伊莉莎白-维瑞·勒·布伦绘画

塞弗尔国家瓷厂

法国塞弗尔

约1870年

雕塑高84厘米,宽53厘米,深46厘米

台架高107厘米,宽33厘米,深33厘米


参考编号:C40159

  • 作品简介
  • 艺术家简介
  • 制造商简介
  • 相关信息

洛可可风格赤陶雕塑,根据18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女性画家伊莉莎白-维瑞·勒布伦(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 1755-1842)1778年油画原作创作。作品中杜加松夫人身着经典的法式罗布,紧身的胸衣和低低的飞边领线,用一种夸张的语言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精致的蕾丝饰带和玫瑰花束装饰在高耸的发髻上,蜿蜒的卷发流泻颈后,微侧的头部,目光温柔而坚定,完美的表现了这位高贵优雅的歌唱家充满自信的精致面容。作品背部刻有Portrait de Mademoiselle Dugazon作品名称与1778年款,塞弗尔国家瓷厂双L标识中心有J L字母。配有同时期路易十四复兴风格仿玳瑁漆皮台架,描金装饰忍冬纹和罗马风格的宝瓶纹饰。

路易丝-伊莉莎白-维瑞·勒·布伦(Louise Élisabeth Vigée Le Brun, 1755-1842)18世纪法国杰出女画家,路易十六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御用肖像画家。1755年4月16日生于巴黎,1842年3月30日卒于巴黎。生于艺术世家的伊莉莎白自幼便受到画家父亲路易·维瑞(Louis Vigée, 1715-1767)的影响,十分喜爱绘画;13岁时,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至一名珠宝商,搬迁至巴黎皇家宫殿附近的圣奥诺雷街(Rue du Faubourg Saint-Honoré);15岁时,她的画作已能卖出相当可观的价格,随后在跟随洛可可画家让-巴蒂斯特·格勒兹(Jean-Baptiste Greuze, 1725-1805)学艺期间,她得到了良好的绘画指导。19岁时,伊莉莎白与画家兼艺术品经销商让-巴蒂斯特-皮埃尔·勒·布伦(Jean-Baptiste-Pierre Le Brun, 1748-1813)结婚,从而以勒·布伦夫人(Madame Le Brun)之名活跃于巴黎画坛。


勒·布伦夫人生活在洛可可艺术流行的年代,但她厌恶那种浮夸的矫揉的庸俗画风,作品主题可以归为洛可可,风格则是倾向新古典主义。1778年,23岁的勒·布伦夫人被召至凡尔赛,邀请为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创作肖像,从而声誉鹊起;之后她相继为皇后和皇室成员创作超过30幅肖像作品,得到了女王御用画师的称号。1783年5月31日,勒·布伦被皇家绘画及雕塑学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接纳为院士,成为1648至1793年间,仅有的15位女性院士之一。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王后的画师兼密友,勒·布伦受到了波及,开始了十二年的流亡国外生涯,她曾前往意大利、奥地利、普鲁士、俄国、英国和瑞典,以创作肖像为生。在那里她依旧是贵族们的宠儿,尤其在罗马更是广受好评,并当选为圣路加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院士。1802年1月,离开巴黎12年之久的她终于被允许返回法国。1807年,日内瓦艺术发展协会(Société pour l'Avancement des Beaux-Arts)授予她会员资格。1842年3月30日,勒·布伦夫人在巴黎去世,她的墓志铭上写着“在这里,我终于安息了…”


勒·布伦夫人一生创作约660幅肖像画及200幅风景画,当时欧洲各国都以能得到她的肖像而感到荣幸。如今,勒·布伦夫人的作品广泛收藏于各大公私收藏中,如凡尔赛宫、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伦敦国家美术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

塞弗尔国家瓷厂(Manufacture Nationale de Sèvres, Established 1740)法国重要瓷器工厂,与德国梅森(Meissen, Established 1710)共为欧洲瓷器标准的制定者。1740年,让-路易-亨利·奥里·德·菲尔维(Jean-Louis Henri Orry de Fulvy, 1703-1751)在路易十五(Louis XV, 1710-1774)和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 1721-1764)支持下,始建于巴黎东部废弃的皇家城堡万森纳(Château de Vincennes),以形成对德国梅森和法国尚蒂伊(Chantilly, 1730-1800)瓷器的竞争。1748年,雕刻家兼金匠大师让-克劳德-尚贝朗·迪普莱西(Jean-Claude Chambellan Duplessis, 1699 -1774)受聘出任瓷厂艺术总监;1752年,与德国彩瓷相别的素瓷作品推出,没有彩釉,没有装饰,更类似大理石的冷静。1756年,为响应越来越多的重要订单,在蓬巴杜夫人的倡议下,工厂搬迁至贝尔维城堡(Château de Bellevue)附近,建筑师洛朗·兰代(Laurent Lindet, 1711-1769)设计建造的塞弗尔新址。1757至1766年间,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内(Étienne-Maurice Falconet, 1716-1791)担任瓷厂雕塑总监期间,以一系列古典优雅的作品为塞弗尔素瓷带来了巨大的成功。1759年,路易十五购入工厂归于皇室产业之下,在王室的特别眷顾下,塞弗尔以优异的材质、高超的技艺以及高雅的艺术品位始终保持着最高质量标准;不像其他欧洲瓷厂以模仿东方瓷器为始,塞弗尔自始就采用法国王室所钟情的洛可可华丽风格,塞弗尔钴蓝釉和鎏金工艺更是引领了整个欧洲大陆的风潮。迪普莱西、法尔科内、宫廷画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和金匠大师乔凡尼-克劳迪奥·乔贝拉诺(Giovanni-Claudio Ciambellano, 1699-1774)等杰出艺术家为瓷厂创作了众多早期经典设计。


1768年,外科医生让-巴蒂斯特·达内(Jean-Baptiste Darnet, 1722-1781)与波尔多化学家马克-伊莱尔·维拉尔(Marc-Hilaire Villaris, 1719-1792)在利摩日(Limoges)以南圣伊里耶-拉佩尔什(Saint-Yrieix-la-Perche)发现了法国第一座高岭土矿,为瓷厂日后硬质瓷的生产铺平了道路;1770年,塞弗尔硬质瓷产品商业化,将法国瓷器带入硬质瓷时代,很快便凌驾于创始者德国梅森之上。1774至1800年间,雕塑家路易-西蒙·布瓦佐(Louis-Simon Boizot, 1743-1809)担任瓷厂艺术总监期间,作品风格由洛可可逐渐转变为新古典主义,寓言和神话题材在雕塑中有明显体现。


1800年,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 1769-1821)政府内政部长吕西安·波拿巴(Lucien Bonaparte, 1775-1840)任命科学家亚历山大·布隆尼亚(Alexandre Brongniart, 1770-1847)执掌在大革命中一度被迫关闭的瓷厂,并正式更名为塞弗尔国家瓷厂。布隆尼亚在其47年任期内,对瓷厂进行一系列改革,不论技术与工艺都强调现代化,如测量内径及注浆塑像的实验、边饰及重复性花色的盖印方法,改良胚体入窑方式,彩绘及底色的调色,矿石的分类等。帝国时期,瓷厂的作品不乏对拿破仑的颂扬,桂叶装饰的肖像变成了拿破仑伟业的载体,来自埃及的装饰图案则标榜着拿破仑的战功。王朝复辟和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 1773-1850)统治期间,受希腊古典风格和浪漫主义的影响,肖像风格变得多样化,亚历山大-埃瓦里斯特·弗拉戈纳尔(Alexandre-Évariste Fragonard, 1780-1850)亦为瓷厂带来了中世纪复兴风格作品。1824年,布隆尼亚发起建造的国立陶瓷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 Céramique)在塞弗尔向公众开放;1851年,瓷厂以现代化的注浆工艺在首届伦敦世博会广受赞誉。


1854年,亨利-维克多·雷诺(Henri-Victor Regnault, 1810-1978)继任瓷厂总监,瓷泥的研究成为第一课题,尤其是符合当时审美的软黏土。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雕塑在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重回视野;除了新的形式和装饰,路易十六风格再度复兴,许多旧制度时期保留下来的模具被再次启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之始,工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塞弗尔仍延续手工和传统技术,研究和培训成为瓷厂最重要的定位。1875年,雕塑家阿尔伯特-欧内斯特·卡里尔-贝勒斯(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 1824-1887)被任命为艺术总监,负责推动产品风格现代化;其弟子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也曾在瓷厂研究釉下雕刻。1876年,瓷厂和博物馆搬迁至圣克卢公园(Parc de Saint-Cloud)附近的新址,至今瓷厂仍在这座被列为历史遗迹的建筑中运营;1877年,时任生产主管的陶艺家安布罗斯·米莱(Ambroise Milet, 1829-1916)建造的六座大型双层穴窑(Anagama)完工,高度均匀的窑温和极其缓慢的冷却过程,使塞弗尔瓷器拥有了无可比拟的釉面光泽;同时,其超大的容积也赋予瓷厂烧制纪念碑性作品的能力。


1887年,陶艺家西奥多·达克(Théodore Deck, 1823-1891)继任卡里尔-贝勒斯成为艺术总监,流行的中式风格(Chinoiserie)和日式风格(Japonisme)经他之手引入瓷厂;1897年,新任艺术总监亚历山大·桑迪(Alexandre Sandier, 1843-1916)则成功地引领瓷厂步入新艺术时代;1920年代,装饰艺术风行期间,设计师埃米尔-雅克·鲁尔曼(Émile-Jacques Ruhlmann, 1879-1933)为瓷厂设计了纯粹的极简主义瓷器。战后,瓷厂进一步加强与当代艺术家的合作,皮埃尔·阿列钦斯基(Pierre Alechinsky, b. 1927)、阿尔曼(Arman, 1928-2005)、让·阿尔普(Jean Arp, 1887-1966)、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 1898-1976)、贝蒂·伍德曼(Betty Woodman, 1930-2018)、埃托·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 1917-2007)、伯纳德·皮法雷蒂(Bernard Piffaretti, b. 1955)、弗朗索瓦-沙维尔·莱兰(François-Xavier Lalanne, 1927-2008)和草间弥生(Yayoi Kusama, b. 1929)等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曾为塞弗尔创作了众多现代性的艺术陶瓷作品。


在近300年的历史中,塞弗尔始终秉承使用手工技术创作高质量艺术陶瓷的传统,体现着法国瓷器工艺的臻萃品质;正如塞弗尔的座右铭:以创新吸引人,以品质取得回响,以大胆有别于其他产品。如今,塞弗尔的产品仍是爱丽舍宫国宴指定用品,更是以其历史性和独特性被众多知名专业机构和博物馆所收藏,如卢浮宫、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蓬皮杜中心、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室收藏、沃德斯登庄园、华莱士收藏馆、洛杉矶盖蒂中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弗里克收藏馆等。

路易丝-罗莎莉·勒费弗尔(Louise-Rosalie Lefebvre, 1755-1821)也称为杜加松夫人(Madame Dugazon),18世纪法国著名女中音和高音歌剧家,1755年6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1821年9月22日卒于法国巴黎。1765年,路易丝与曾为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1712-1786)宮廷舞蹈大师的父亲返回巴黎;1769年,开始在喜歌剧院(Opéra-Comique)演出,拥有极高表演天赋的路易丝很快得到了作曲家安德烈·格雷特里(André Grétry, 1741-1813)的注意。1776年,她与男演员让-亨利·古格(Jean-Henri Gourgaud)结婚,其艺名为杜加松。此后,杜加松夫人在意大利剧院(Comédie Italienne)演出多达二十年之久,饰演了超过60个角色,以貌美的母亲与少女形象让人熟知,其迷人抒情的女高音也被以Dugazon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