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ughing Cavalier
Painted Porcelain Plaque
After Frans Hals
KPM
Berlin, Germany
Circa 1900
Sight: Height: 31 cm, Width: 24 cm
Frame: Height: 62 cm, Width: 52 cm
微笑骑士
彩绘瓷版
根据弗兰斯·哈尔斯原作
柏林皇家瓷厂
德国柏林
约1900年
画面高31厘米,宽24厘米
画框高62厘米,宽52厘米
参考编号:C70190A
作品根据伦敦华莱士收藏馆所藏弗兰斯·哈尔斯1624年所作的同名油画烧制,描绘了一名面带微笑的骑士,被认为是一位名叫泰勒曼·博斯特曼(Tieleman Roosterman, 1598-1673)的荷兰服装商人所委托的求婚肖像。作品生动活泼,对人物奢华的服饰进行了精心的绘制,袖子上金色、白色与红色的刺绣组成了非常华丽精细的图案,如蜜蜂、赫尔墨斯、丘比特、箭羽、火苗、情人结扣等,都象征着爱情的甜蜜与痛苦;骑士面向观者,眼神透露出世俗的笑意,上扬的八字胡代表着当时的高雅时尚,嘴角上一抹神秘的微笑充满着幽默感。瓷板背面制造商KPM标识以及7908编号。
弗兰斯·哈尔斯(Frans Hals, 1580-1666)荷兰黄金时代肖像画家,以大胆流畅的笔触和打破传统的鲜明画风而闻名于世。1580年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1666年8月26日卒于荷兰哈勒姆。关于哈尔斯早期生活资料较少,在安特卫普没落期间(1584-1585年)哈尔斯一家迁至北部的哈勒姆,之后在此度过了一生。1600年左右,哈尔斯师从样式主义画家兼评论家卡列里-范·曼德尔(Karel van Mander, 1578-1606);1610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画家行会(Haarlem Guild of St. Luke),以修复市议会艺术品谋生。1620年代,哈尔斯独特画风逐渐形成,作品洋溢着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哈尔斯一生创作了300多幅画作,迄今已知的画作皆为肖像画,描绘对象涵盖了军官、行会理事、市民、渔夫、乐师、儿童甚至流浪汉。在哈尔斯的画中总是充满欢快奔放的情绪,愉快的笑脸,极具感染力,因此有人称哈尔斯为“笑的画家”。尽管哈尔斯一生中收到不少订单,晚年的他却穷困潦倒。1652年,为给一位面包师还债,哈尔斯出售了不少物品,包括三件床垫和枕垫,一个大衣橱,一张桌子和五幅绘画;1664年后,几乎一文不名的他只能靠政府每年给他的200弗罗林养老金勉强维生。
身处荷兰黄金时代的哈尔斯,以别具一格的作品在当时十分受欢迎,他的风格在荷兰十分盛行,影响了不少画家;在其去世后,依旧由家族传人和弟子延续着他的画风,被称为哈尔斯画派。哈尔斯代表着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肖像画发展的高峰,成为了荷兰美术史上现实主义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奠基者,被19世纪艺术史家称为仅次于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的荷兰绘画大师。
柏林皇家瓷厂(Kö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 Berlin, Established 1763)缩写KPM,由被称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ße)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1712-1786)于1763年建立。KPM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751年,皮毛商威廉·卡斯帕·威格利(Wilhelm Caspar Wegely, 1714-1764)获得皇家特许,建立柏林陶瓷制造厂,最终因无法突破技术上的困境以及七年战争的影响,迫使威格利于1757年将库存和设备出售给柏林商人约翰·恩斯特·戈茨科夫斯基(Johann Ernst Gotzkowsky, 1710- 1775);1761年,承载着腓特烈大帝的殷切期望,戈茨科夫斯基重启工厂,虽然作品在艺术和技术上均体现出了高水准,但仍于1763年因财政困难而停产;同年9月,腓特烈大帝斥资收购瓷厂,将其命名为柏林皇家瓷厂,并以国王之名,将勃兰登堡选帝侯爵徽纹上的“蓝色权杖”作为商标,王权徽章图案代表了品质无暇、独特而完美的瓷器,柏林王室御窑瓷厂就此延续而蓬勃发展。
腓特烈大帝既是KPM的建立者,也是瓷厂最大的赞助人,瓷厂在其掌管下,出品了大量皇帝喜爱的洛可可风格作品;1765至1786年间,皇帝相继向瓷厂订购了总价20万泰勒(thaler)的瓷器,仅皇家宫殿就拥有塑型大师弗里德里希·埃利亚斯·迈耶(Friedrich Elias Meyer,1723-1785)设计的21套36人份宴会餐具以及450余件单独品;此外,腓特烈大帝将瓷厂出品定为皇家外交赠礼,KPM餐具声誉在俄罗斯和欧洲各国宫廷贵族间不断扩大。
腓特烈‧威廉二世(Friedrich Wilhelm II, 1786-1797)执政期间,瓷厂开始定期参加学院展览,新古典主义作品得到蓬勃发展;1790年,库尔兰公爵(Herzog Von Kurland)彼得·冯·拜伦(Peter von Biron, 1724-1800)委托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里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Riese, 1759-1834)设计的库尔兰(Kurland)系列是此风格时期经典作品。腓特烈‧威廉三世(Friedrich Wilhelm III, 1797-1840)统治期间,彩绘技术的突破为瓷厂走上另一艺术高峰,瓷器表面搭配精巧的金色装饰、模仿宝石或金属材质以及马赛克镶嵌細工等,带领观赏者透过奢华的感官世界进入洛可可风格后的另一个新纪元。爱好艺术的腓特烈‧威廉四世(Frederick William IV, 1795-1861)掌政期间,为钟爱的两所皇家宫殿特別订制了腓特烈大帝曾经使用的皇家餐具,复兴了逐渐在新古典主义中失去光华的洛可可风格。
19世纪,瓷厂在继续传统的同时引入创新的新艺术风格,除形塑各种样式及装饰花纹外,还特別包括金雕、花卉彩绘及城市景观等装饰,一举跃上欧洲瓷器制造高峰。1878年,瓷厂成立化学技术研究所,在技术总监赫尔曼·奥古斯特·塞格(Hermann August Seger, 1839-1893)带领下,以先进的技术结合新的艺术风格,开发了全新软瓷品种,这种采用日本彩釉装饰的瓷器在前所未有的低温下烧成,使用传统蓝色权杖瓷标和赛格软瓷(Seger Porcelain)的 Sgr.P花体签印来标识。1912年,瓷厂推出150周年庆典的谷神(Ceres)系列,以丰富的水果、麦穗等图案装饰的系列产品是新艺术时期最后的重要作品。
1919年,德皇退位,收归国有的瓷厂在瓷偶、器皿设计、餐具塑型和彩绘创作等方面持续创新,纯色的现代餐具与创新的自然风格餐具居于国际领先地位;1929年,包豪斯(Bauhaus)现代主义理念被引入产品设计,瓷厂创作出更现代的、样式简洁、表面光亮、装饰简约的餐具系列;1931年,乌尔比诺(Urbino)系列餐具不但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于1937年荣获巴黎世博会金奖。二战后的三十年,瓷厂投注无数心血,收集整理了过往遗失的历史资料、档案、模具和设计图等珍贵资料;1981年,这些跨时空的珍贵文献和艺术品,通过KPM陶瓷博物馆呈现于世人面前,重振了柏林作为文化和艺术之都的声誉。
250余年的延续发展,瓷厂跨越了洛可可、新古典、新艺术、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等多种风格,至今仍是少数坚持全手工制作的工厂之一,同时提供种类繁多的装饰图案,有些餐具的图案装饰可达19种之多,尊贵之处还在于精致的浮雕和精湛的手工彩绘,高雅细致的作品和坚持精纯的质量以及对传统的延续更是让瓷厂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品质卓越的KPM瓷器不仅深得如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 the Great, 1729-1796)、法王路易十六(Louis XVI, 1754-1793)和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b. 1926)等欧洲王室贵族的青睐;同时,全球众多知名博物馆和皇家宅邸也都有瓷厂不同时期的作品收藏,如巴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白金汉宫、大英博物馆和华莱士收藏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