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Rape of Persephone

After 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French

Circa 1890

Height: 64 cm, Width: 34 cm, Depth: 30 cm

被掠夺的珀耳塞福涅

根据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大理石原作

法国

约1890年

高64厘米,宽34厘米,深30厘米


参考编号:C40161

  • 作品简介
  • 艺术家简介
  • 相关信息

此青铜作品根据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博尔盖塞博物馆(Galleria Borghese)意大利雕塑家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于1621至1622年间为枢机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Scipione Borghese, 1577-1633)创作的大理石原作铸造。此极具戏剧感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取材自希腊神话,冥王哈迪斯劫持珀耳塞福涅并将其绑架到冥界的故事,描绘了冥王在抢劫少女时激烈争斗的情景。作品中突出了两种力量的对抗:一个强壮有力,在这场力量的争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另一个柔弱惊恐,带着绝望的目光企图摆脱厄运,是被掠夺者;这二者的鲜明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艺术家继承了古希腊的雕刻传统,同时又成功地表现了动感和现实感。冥王抱着珀耳塞福涅在狂奔,而少女则以手推他的头,并在哭号挣扎;冥王由于用力而致使手指几乎要掐入少女柔嫩大腿肌肤的深深凹陷,绝望哭泣的少女在空中无助而挥舞的手,和因惊惧而翘起的左脚拇指,都强烈地反映了掠夺的主题,突出了视觉刺激效果。作品中表现出人物鲜明的对比和明显的动感:身姿健硕的冥王的喜悦与冲动,纤柔无力的珀耳塞福涅的抗拒与厌恶,都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肌肤的质感得到了难以置信的呈现,此外,头发和衣物的细节,都达到了非常水准。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17世纪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巴洛克早期杰出艺术家之一;1598年12月7日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1680年11月28日卒于梵蒂冈教皇国。贝尼尼生于艺术世家,其父彼得罗·贝尼尼(Pietro Bernini, 1562-1629)是著名矫饰主义雕塑家。少年贝尼尼在父亲的鼓励培养下,8岁时便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天赋,被认为是艺术天才,他在梵蒂冈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作品,这也为其后来的艺术造诣奠定了深厚的功底。教皇保罗五世(Pope Paul V, 1550-1621)曾赞誉道“他将成为这个时代的米开朗基罗”。1618年,贝尼尼结识了他早期最重要的赞助人枢机主教希皮奥内·博尔盖塞(Scipione Borghese, 1577-1633),并接受委托为其花园装饰创作雕塑作品。1619年,贝尼尼完成了著名大理石雕塑《大卫》,并一举成名,与米开朗基罗相对静态的同名作品不同,他作品是动感的,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1620年,22岁的贝尼尼接受教廷委任成为教皇保罗五世胸像的指定雕塑家;在此后的5年间,他为博尔盖塞相继创作了《被掠夺的珀耳塞福涅》和《阿波罗与达芙妮》等著名大理石雕塑。当《阿波罗与达芙妮》完成后,贝尼尼赢得了整个罗马的赞美,艺术点评家将其称为“欧洲雕塑史上的新时代”。


乌尔班八世(Pope Urban VIII, 1568-1644)任教宗时期,贝尼尼接到了大量教廷的委托。1624年,他为圣彼得教堂(St. Peter's Basilica)祭坛建造惊艳的青铜华盖;1624年至1626年间,他参与设计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立面。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主持整个圣彼得教堂的设计施工。在教皇的庇佑下,他参与了多项改造罗马的设计工程,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蒙特奇托利欧宫(Palazzo Ludovisi)和基吉宫(Palazzo Chigi)等;1644年,乌尔班八世教的去世使得贝尼尼失去了教皇的庇护,竞争者们的排挤使贝尼尼的艺术受到了猜疑与冷遇。1645年,贝尼尼接受来自威尼斯的枢机主教费德里科·科纳罗(Federico Cornaro, 1579-1653)的委托为罗马胜利圣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创作圣·特蕾莎(St. Teresa of Avila, 1515-1582)雕塑,这件名为《圣特蕾莎的狂喜》的巴洛克艺术巅峰之作用时5年最终完成。教堂内的光线由祭坛后面隐藏着的小窗照射进来的,象征上帝之光的光线笼罩着正处于神秘幻觉高潮中的特蕾莎,好像她当时正在高耸云端的太虚幻境之中。中间的人物塑像是由大理石和镀金的木材构成的,而上面散发着的金色的光芒则象征性地代表上帝的灵光。塑像的上方是绘制的拱形的天空,而下方在类似歌剧院包厢的空间里可以看到柯尔纳罗家族的许多成员,他们正在观看这场圣景。贝尼尼在创作中忠实于圣特蕾莎的神秘体验,即天使将上帝之爱的神箭插入她的心中,在这瞬间她与基督达到了神秘的结合,艺术史上将其称为十七世纪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光线的运用上,贝尼尼是第一位利用光线的折射来达到雕塑的三维立体效果的雕塑家。与文艺复兴时期所利用的散射的光线不同,他利用的直射式的光线突出了动作的瞬间姿态,在下面的人物塑像区,他则利用暖色调的红黄光线与象征贞洁的大理石的白色相平衡。


再次得到瞩目的贝尼尼,赢得了新任教皇英诺森十世(Pope Innocent X, 1574-1655)邀约,继续完成圣彼得教堂的作品。1648年,贝尼尼接到了为罗马建造喷泉的委托;1651年,这座代表文艺复兴时代地理学者心目中四大洲的四条大河: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恒河,欧洲的多瑙河和美洲的拉普拉塔河的四河喷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成为了巴洛克艺术高峰期的代表作。晚年的贝尼尼也是法国皇室与路易十四(Louis XIV, 1638-1715)偏爱的艺术家,1665年,在贝尼尼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在法国他得到了热烈的欢迎,以至于街道两旁都是迎接他的人群。完成路易十四的胸像后,他希望能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Musée du Louvre)的东部前门,不料却遭到拒绝。


1680年11月28日,贝尼尼在梵蒂冈去世,罗马教廷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半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彻底的塑造了罗马,也留下了巴洛克的标准。如今的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四河喷泉、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广场,这些都出自他之手。他是继文艺复兴以后到十八世纪前这一历史时期重要的艺术家,在雕刻技巧上有着重要的突破和贡献。作为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当时人们曾经这样写道:“上演了一出大众戏,其中布景是他画的,雕像是他雕的,机械是他发明的,音乐是他谱曲的,喜剧的剧本是他写的,就连剧院也是他建造的。”他给予他那个时代的影响在历史上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

根据《神谱》的记载,珀耳塞福涅(希腊语:Περσεφόνη,英语:Persephone)是希腊神话中冥界的王后,她是众神之王宙斯(Zeus)和农业女神得墨忒耳(Demeter)的私生女。某天珀耳塞福涅正与其他水仙女一起采花,哈迪斯(Hades,罗马神话中的普路托)被珀耳塞福涅的美貌吸引,从地缝中升出将她绑架到冥界与其结婚,成为冥后。得墨忒耳失去女儿后非常悲伤,大地万物也停止了生长,于是宙斯命令哈迪斯归还珀耳塞福涅,而哈迪斯在交出妻子前,诱使她吃下了四颗冥界的石榴,这导致珀耳塞福涅一年中必须有四个月返回冥界,而女儿离开的日子里,得墨忒耳便让世间万物陷入一片凋敝。也形成了希腊人对季节更替的某种解释。希腊神话因为随方言的不同而对珀耳塞福涅有不同的名称,罗马人首次听到她的名字时的方言叫她普鲁塞庇娜(Proserpina),因此在罗马神话中她被叫做普鲁塞庇娜(Proserpina),普鲁塞庇娜后来成为文艺复兴的代表形象,在希腊艺术中珀耳塞福涅一般被画为一个身穿长袍,抱着稻穗或者麦穗,庄重微笑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