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Makers / Artists

大师杰作

皇家维也纳

(Royal Vienna,Established 1718)

维也纳瓷厂(Vienna Porcelain Manufactory, Established 1718)继德国梅森(Meissen, Established 1710)之后欧洲第二古老的瓷厂。17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Karl VI, 1685-1740)廷臣克劳狄斯·英诺森提乌斯·杜·帕奎尔(Claudius Innocentius du Paquier, 1679-1751)通过外交关系,聘请梅森瓷厂镀金和珐琅工艺师克里斯托夫·康拉德·亨格尔(Christoph Conrad Hunger, active 1717-1748)与制瓷师塞缪尔·斯托泽尔(Samuel Stöltzel, 1685-1737)前往维也纳从事瓷器烧造;1718年5月27日,查理六世签署为期25年的独家文书,授权帕奎尔在维也纳独家生产和销售瓷器,于是位于阿尔瑟格伦德(Alsergrund, 今为维也纳第九区)的维也纳瓷厂正式成立;1719年4月,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硬瓷从维也纳瓷厂出窑。


1718至1744年,被称为瓷厂的杜·帕奎尔时期(Du Paquier Period),如何生产出洁白无瑕的硬质瓷器是瓷厂解决的首要问题,产品主要以餐具和日用器具为主;在造型设计方面,瓷厂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此时期的产品有着明显的东方情调。与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1670-1733)出钱出力全力支持梅森不同,查理六世除签发了特别经营授权书以外,并没有给予瓷厂任何资金支持,帕奎尔在经营中不断依靠借钱来维持日益增加的各种支出,管理与销售方面的问题逐渐使瓷厂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1744年,25年特许经营权到期后,无力继续的帕奎尔将瓷厂售予玛丽娅·特蕾莎女王(Maria Theresia, 1717-1780),工厂由此更名为帝国皇家瓷厂(Imperial Royal Porcelain Manufactory)。


1744至1784年,瓷厂进入特蕾莎女王时期(Maria Theresia Period)或塑形时期(Plastic Period)。1744年,女王接管瓷厂后,进一步扩建工作室的同时也新增了2座全新窑炉;同时,哈布斯堡王室徽章中心部分的皇家盾牌作为标志在瓷器上统一使用;1746年,来自梅森的珐琅彩绘大师约翰·戈特弗里德·克林格(Johann Gottfried Klinger, 1711-1781)和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布施(Christian Daniel Busch, 1722-1970)进入瓷厂,设计绘制了大量洛可可风格图样;1747年,雕塑家约翰·约瑟夫·尼德迈尔(Johann Joseph Niedermayer, 1710-1784)受雇担任首席造型师;1749年,女王再次颁布命令,规定所有瓷器在入窑烧制前必须使用蓝料绘制皇家盾牌,釉下蓝色盾标(Underglaze Blue Shield)开始严格执行;至1780年,女王通过加征进口瓷器关税、人才引进、授权经销商、设置分支销售机构,扩大对奥斯曼帝国出口等一系列手段,使瓷厂业务蒸蒸日上,工人由初建时期的10人增加至300余人,窑炉也从1个增加至18个。此时期,正是明快活泼的洛可可艺术巅峰时期,洛可可代表画家让-安托万·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 1684-1721)的作品大量出现在皇家瓷器上,装饰性的彩绘瓷偶亦是那个时期最鲜明的标志,皇家瓷器成为洛可可风格的代表作。


1784至1805年,瓷厂在总经理康拉德·索格·冯·索根塔尔(Conrad Sörgel von Sorgenthal, 1735-1805)的带领下进入顶峰时期,此期间被称为索根塔尔时期(Sorgenthal Period)或绘画时期(Painterly Period)。索根塔尔甫一上任便意识到单纯模仿梅森和洛可可风格无法成就维也纳的独特风格,于是成立工厂艺术学校,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画师来创新装饰纹样,同时通过学习法国塞弗尔皇家瓷厂(Manufacture Royale de Sèvres, Established 1740)的新古典主义,皇家瓷器开始逐渐转变风格;描金画师安东·科特加瑟(Anton Kothgasser, 1769–1851)加入后,大面积金绘装饰的使用使皇家瓷器更加奢华,瓷厂产品进一步受到欧洲各地王室和贵族们的青睐,并大量出口至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等地;1789年,为进一步扩大销售,索根塔尔决定降低维也纳瓷器的销售价格;同年,类似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 Established 1759)的碧玉瓷(Jasperware)和堆白瓷(Pâte sur Pâte)产品诞生;1793年,瓷厂已研发出36种独特釉料,其中金彩钴蓝作品和描金彩绘器皿大受市场欢迎;至1805年,拥有500余名工人,超过40座烧窑的瓷厂规模达到顶峰,皇家瓷器在官方不遗余力的推广下,成为欧洲上层社会人士心目中可与梅森瓷器比肩的精美产品,这一时期也成为皇家瓷厂的黄金时代。


1805至1864年,瓷厂共历任6任厂长,先后经历彼德麦时期(Biedermeier Period, 1805-1833)和晚期彼德麦时期(Late Biedermeier Period, 1833-1864)。1803至1815年间爆发的拿破仑战争(Napoleonic Wars)使七次参加反法同盟的奥地利国库空虚,瓷厂在国内经济消费实力损失和国外竞争对手挤压的双重影响下,逐步走入没落,开始更多的生产一些更实用的高性价比产品来适应中产阶级需求;1815年,持续召开的维也纳会议曾一度推动了困境中的瓷厂发展,参会的众多欧洲君主和重要人物相继参观了工厂,拥有皇家瓷器再次成为上层阶级身份与地位的象征。1820年代末,瓷厂为进一步迎合中产阶级相对低价的需求,开始尝试使用较低质量材料、画师计件工作和转印技术等降低普通商品成本的手段,一系列失败的措施不但没有增加产品销量,反而导致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瓷厂经营再次陷入困境;至1860年代,瓷厂对奥斯曼帝国的出口业务也在与波西米亚工厂激烈的竞争中日益萎缩;1864年,奥地利议会下令关闭瓷厂,原始模具与部分设备移交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Museum für Angewandte Kunst)保存。


1923年,继承了皇家瓷厂衣钵的奥格滕瓷厂(Vienna Porcelain Manufactory Augarten)在皇家宫殿奥格腾(Augarten)建立,延续皇家制瓷工艺的奥格腾摒弃了传统装饰纹样与彩色搭配,与维也纳制造联盟(Wiener Werkstätte)合作,大胆引入当代艺术设计元素,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 1870-1956)、迈克尔·波沃尔尼(Michael Powolny, 1871-1954)与弗兰茨·冯·曲洛(Franz von Zülow, 1883-1963)等杰出艺术家为其贡献了众多创世精品。战后,现代艺术设计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工业的各个方面,拥有15名专职设计师的奥格腾继续保持着与天才设计师的合作,创造出众多艺术陶瓷产品。


300余年以来,维也纳瓷器取得的辉煌和影响力有目共睹,精美的产品始终受到世界各地客户的青睐,承载了华丽的西式餐桌文化,点缀着皇家宫殿与庭院;其作品设计和风格亦对欧洲瓷器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于维也纳风格瓷器如今已成为奥地利、德国、法国和波西米亚等多地出品的手绘彩瓷盘的代名词,而维也纳的皇家盾标也成为欧洲瓷器史上广被模仿的标记之一。如今,维也纳瓷器不但以其精美华丽的手绘而广受艺术爱好者和专业收藏家所追捧,更是以其历史性和独特性被众多知名专业机构和博物馆所收藏,如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英国皇室收藏、华莱士收藏馆、洛杉矶盖蒂中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弗里克收藏馆等。